中新社杭州8月3日電 (錢晨菲 梁孝昶)“小時候下姜村很窮,大人們總是叮囑:只有走出鄉村,才能有更好的未來。但重現美麗的家鄉(的念頭),帶給我擋不住的鄉愁,2016年我從外地回來追夢。”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黨總支書記、“80后”姜麗娟說,5年后的今天,她更加堅信,年輕人在廣闊鄉村大有可為。
姜麗娟還小的時候,下姜村人曾靠在山上燒木炭土窯、養豬維持生計,后在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指引下,村莊面貌不斷改善。特別是在“十三五”期間,該村把紅色旅游資源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,去年實現旅游收入4626萬元(人民幣,下同)。
作為村里返鄉創業第一人,5年來,除了將自家民宿經營地愈發紅火,姜麗娟還先后擔任了村里的多項職務,并在2020年接過了黨支部書記的“交接棒”,帶領著由下姜村及25個周邊鄉村組成的“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”繼續發展。
“農家樂、民宿忙、瓜果香、游客如織進下姜。我想正是家鄉日復一日的變化、村民臉上越來越多的笑容,給我帶來了底氣和信心。”姜麗娟說。
今年,浙江被賦予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歷史使命。推動共同富裕,尤其是推動鄉村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并非易事。而在浙江,因為無數年輕人的深度參與,這里的鄉村正呈現出異于過往的獨特精彩。
“一個地方的發展需要年輕人的參與。”因見證了家鄉發展而信心滿滿的還有楊玲玲。曾在外從事導游工作的她,選擇扎根浙江省平陽縣鳳臥鎮,成為當地紅色研學基地的一員。
鳳臥鎮是浙江省著名的革命老區,素有“浙江延安”之稱,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曾在此召開。學習草鞋制作、體驗紅軍餐、重走紅軍古道……隨著紅色研學熱的興起,幾乎每天楊玲玲都會帶著來自各地的學生體驗紅軍生活。自去年10月對外開放至今,該研學基地已吸引了6萬余人次的游客。
楊玲玲說,浙江實施的“山海協作”“千村示范、萬村整治”等工程給當地基礎設施、村容村貌帶來的變化,讓她看到了鄉村的發展潛力。“隨著紅色旅游的發展,村里還開了民宿、餐飲等相關業態,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工作崗位,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家鄉建設。”
記憶中的鄉愁,讓姜麗娟、楊玲玲等“農村孩子”回流,亦吸引著更多來自遠方的有志青年加入,一個個為鄉村振興量身定做的創意隨之孕育而生。
“看到沙灘村重新生機、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,我的內心是欣喜的。”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研究生王宣儒說,這些年,在該校教授楊貴慶的帶領下,他與同學們一同走進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沙灘村。這個曾人去樓空、破敗不堪的空心村也因此迎來轉機。
“我們將新的理念和鄉村的物質環境、傳統文化相結合,為傳統村落賦予了新的時代定位。”作為團隊一員,王宣儒參與了當地糧宿、創客中心等項目的設計與建設。在他眼中,鄉村發展、共同富裕是當下的關鍵命題,而這一事業仍需更多青年人參與其中,用更年輕、更現代化的思維進行創造。
志合者,不以山海為遠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0年底,浙江鄉村人才隊伍總量已達190萬人。
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鄉野,在農村尋找廣闊天地,也得益于官方的支持引導。
“目前浙江正深入推進‘兩進兩回’行動,推動更多資金、科技、青年、鄉賢返鄉入鄉。”浙江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、廳長王通林介紹,去年浙江省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764.84億元、增長5.8%,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5%;累計培育家庭農場11萬家、農民專業合作社4.3萬家、農創客7000多名。
王通林說,鄉村的發展離不開青年,如在農創客培育方面,浙江目標培養10萬名農創客,他們是高水平、高智商、高學歷的群體,他們有理想、有夢想,能夠為自己的創業而奮斗,為浙江的鄉村而奮斗。(完)